媽媽手一直不會好怎麼辦?

媽媽手是一種常見的手腕部肌腱發炎,並不是只有媽媽女性才會發生,男女都會,而發炎的部位位於手腕橈側接近拇指基部骨頭最突出的部位稱橈骨莖突(Radial styloid process)。 主要成因是因為手部尤其拇指長期反覆性的操作工作活動,拇指外展長肌腱(APL)及拇指伸展短肌腱(EPB)因拇指反覆過度活動造成這兩條肌腱在橫跨過手腕橈測骨頭最突出的部位過度摩擦造成肌腱滑膜發炎。醫學正確名稱是橈骨莖狀肌腱滑膜炎(Radial styloid tenosynovitis),或是狹部腱鞘炎(stenosing tenosynovitis), 又稱De Quervain’s tenosynovitis因瑞士外科醫生狄奎凡於1895年詳談此症而得名。

媽媽手病灶解剖圖
症狀:

拇指操作活動時尤其合併手腕扭轉動作的時候(如扭毛巾…)會引起手腕橈側橈骨莖突觸疼痛,嚴重時甚至可以從外觀看到該部位比較腫脹,甚至該點壓痛。比較嚴重的疼痛也會導致影響拇指的操作活動。

媽媽手症狀1
診斷與檢查:

典型的理學檢查為Finkelstein’s test,該理學檢查即將大拇指作內收及向尺側(小指側)屈曲時,會引起疼痛症狀。不過並不是所有媽媽手的患者做這項理學檢查都呈陽性。若患者有上述拇指操作活動時的症狀,且醫師幫患者做Finkelstein’s test理學檢查時也可誘發疼痛,大概八九不離十就是媽媽手的問題了。

媽媽手症狀2
治療:

1. 休息: 媽媽手大多都是因為手部尤其拇指過度操作活動肌腱摩擦引起的肌腱發炎,因此,「休息」,以減少肌鍵操作摩擦是最重要的事情。

2. 穿戴特殊媽媽手輔具: 目前許多醫療器材行都購買的到專為媽媽手患者設計的拇指輔具(如照片),該輔具只固定拇指,不影響其餘四只活動。媽媽手拇指輔具穿戴的目的,就是強迫拇指休息,減少我們日常活動時拇指操作,減少肌腱摩擦,讓發炎的肌腱消炎。一般若正值疼痛發炎期,穿戴一個月左右。晚上睡覺時可以不用戴,其餘時間都穿戴著,以減少拇指活動。

媽媽手護腕

3. 局部低劑量類固醇注射: 若患處疼痛非常厲害,可於發炎滑膜部位局部注射低劑量類固醇,可達到發炎肌腱快速消炎的目的,快速緩解症狀。不過,類固醇的注射並非不限次數,一般注射不超過三次,過多次類固醇的注射反而有可能造成肌腱斷裂。一次或兩次的類固醇注射搭配輔具的使用及休息,大多數的患者症狀都可獲得緩解。若症狀反覆發作類固醇也已經注射過二,三次了,應考慮手術治療。

4. 手術治療: 其實手術的原理很簡單,就是把位於橈骨莖突(Radial styloid process)發炎疼痛部位的腱鞘打開,腱鞘本身做個小皮瓣縫合讓裡面發炎的兩條拇指肌腱活動的空間大一點,這樣就可以減少因原本腱鞘裡過於狹小空間導致該兩條拇指肌腱在這麼小的空間裡過度摩擦引起的肌腱發炎。手術採局部麻醉,為短時間的小手術,約半小時手術時間,術後不用穿戴任何護具,是針對媽媽手比較根治性的方法。

那麼,針對媽媽手症狀一直不會好反覆發作該怎麼辦?

其實有這問題的患者還真不少。許多患者也休息了,輔具也戴了,甚至類固醇也已經打了兩三次了,復健科也看很久作了很多復健療程了,還是反覆發作疼痛,尤其只要一開始工作操作就痛,該怎麼辦? 建議真的類固醇不宜再過度施打。如果已經嘗試過多種治療,休息,復健……等等,還是反覆性發作。 其實如同上面說明的,可以考慮進行局部麻醉手術治療發炎的腱鞘,才不會一直復發,就可以比較根本性的解決問題,以後也可以恢復原本正常工作操作。

進一步了解媽媽手治療及建議,門診安排

Click here to contact